招商·財經第一服務鏈
- 全站
- |
- 企業
- |
- 產品
發布時間:2018-12-08 14:27:08 來源:亞太茶業網原創 作者:臻雅閱
駿小豐——駿豐茯茶的鐵粉茶友、特約品茶仕,敏而好學、伶俐乖巧,喜歡以茶會友、和大家一起互動,最關鍵的是,他尤為喜歡茯茶,與大家交流分享關于茯茶的話題。
今天,駿小豐就和大家邊品邊聊:涇陽茯茶!
涇陽茯磚茶,陜西省涇陽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涇陽,中國古絲綢之路外銷三大貿易品絲綢、瓷器、茶葉中“茶”的中轉必經之地,是被列入陜西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涇陽磚茶制作技藝”發源地,獲“中國茯茶之源”稱號。
涇陽茯茶,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氣和作用又類似茯苓,且蒸壓后的外形成磚狀,故稱為“茯磚茶”,沿“絲綢之路”遠銷中亞、西亞等四十余個國家,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絲綢之路上的黑黃金”。
涇陽茯茶產業,自2007年涇陽茯磚茶工藝的恢復試制成功恢復生產,至2013年生產企業30多家,截至2018年5月,涇陽茯茶共有生產企業57家,銷售企業51家,年實際生產4000噸。其中涇河新城轄區生產企業36家,銷售企業22家,2017年生產茯茶4200噸,實現產值5.2億元,生產增速是全國干毛茶增速的1.32倍,是黑茶增速的2.46倍。
《詩經·小雅·六月》云:“侵鎬以方,至于涇陽?!?/p>
涇陽,在《詩經》這部史稱古代詩歌開端、先民詩集中映現,而《小雅?六月》則是通過記述周宣王時期尹吉普北伐玁狁的戰爭過程,描寫、歌贊尹吉普北伐取得的勝利,此句更清晰記載著“目標鎬地與方地,不久就要到涇陽”的緊張局勢。
史上秦、漢、唐三朝的都城所在,分別為古咸陽城和古長安城,以統領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為核心,涇陽位處關中腹地、涇河以北,自古是三輔名區、京畿要地,因秦嶺地勢險要,以至茶很難用陸路的方式大批量運送,在南北運輸的途中,涇陽是最后一個形成寬闊水域碼頭的內陸渡口,茶到涇陽后,再轉陸路。
涇陽,作為茶馬古道通向西域的始發地和西北邊茶的集散地,無論作用于茶馬古道至關重要的地理位置還是茶馬互市的交易中心,無疑是南茶北上、西進的必經之地,對絲綢之路和茶馬互市的意義起著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約成書于八世紀末)載:茶“始自中地,流域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边@里的中地,即指中原。亦有,《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卷《隱逸·陸羽傳》記:“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論復廣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臨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執器前,季卿為再舉杯。至江南,又有薦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其后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p>
在北宋歐陽修等撰寫的《新唐書。陸羽傳》(約成書1060年)中,我們也可獲悉唐京城長安以茶易馬的貿易形態展現。
據《天下第一“磚”涇陽茯磚茶》一書所記載:茯茶(散茶)在陜西涇陽的出現在北宋宗熙寧年(公元1068——1077年),茯磚茶形成及定型則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前后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塊磚型的茯茶——“涇陽茯磚茶”。
具體來說,涇陽茯茶始于1068年,即北宋神宗熙寧年(1068——1077)間,散茯茶便在當時南茶北上、西進的涇陽問世;涇陽茯磚茶始于1368年,是洪武年間在陜西涇陽經過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茶葉品種。
由此可見,這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關于茯茶起源“以1068和1368為年代數字符號”的來源了。
涇陽茯茶,始于1068年,茯磚茶成型于1368年,沿歷史記載的佐證而得,對于涇陽茯茶承先啟后的發展脈絡,正在以產業、茶人薪火相傳的技藝傳承和繼往開來的創新,續接涇陽茯茶的歷史挖掘、考證和沉淀。
一盞茶時,饋史及識,清茶淡話,今下雅知。
而今的涇陽茯茶,在千年的發展和歷史推演過程中,倍道兼進,不僅秉持傳統筑制技藝的傳承,更以“完善標準、豐富原料、精化工序、提升口感”為發展蓄力。涇陽茯茶集歷史的沉積、地域的特性、獨特的優勢、醇厚的口感,將其“濃純”奉于世界。
茯磚茶,因于特定溫度、濕度條件下,通過“發花”工藝,自然長成益生菌體“冠突散囊菌(俗稱‘金花’)”,具調節新陳代謝、促消化、降三高、增強人體體質、延緩衰老等有效的保健和病理預防效果的獨特功效,已得到茶業界、醫學界乃至注重健康養生人士的廣泛認可,其保健和藥理功效亦得到了眾多追求健康的茶飲愛好者追捧。
涇陽茯茶歷經沉淀和近十年的復興,已成為萬里茶道上承載和彌漫著歷史記憶的一葉珍藏、一味浮(茯)香。
駿小豐,和大家一起續約下期茶會,享茶共話!
文:臻雅閱
聲明:本文為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注:個處引據,源自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管理委員會匯編 《涇陽茯茶》
本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本站原創”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亞太茶業網,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亞太茶業網”。
2、本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并非出于本網故意,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會加以更正,轉載文章信息未經亞太茶業網證實,僅供參考。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請撥打本網站線:400-668-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