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tton id="eiwrf"></button>
          <dd id="eiwrf"></dd>

        1. 招商·財經第一服務鏈

          咸陽茯茶與陜西官茶(上)

          發布時間:2022-11-27 21:17:46 來源:陜西省茶業協會 作者:陜西省茶業協會

          簡介:茯茶是咸陽市在茶葉流通中重要地位的見證,是茶人千百年、幾十代人奮斗的結果。

          咸陽是中國茯茶的發源地,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第一驛站,茶馬古道的樞紐城市。茯茶聞于唐宋,昌盛于明清,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須繳納三成至五成磚茶作為稅金,交給官府銷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磚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地區銷售,故稱“附茶”。茯茶系黑茶類,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獨具特色的金花(學名“ 冠突散囊菌”),造就了咸陽茯茶的獨特風味,色澤黑褐油潤,金花茂盛,以其“紅、濃、醇、香”享譽天下。 

          陜西官茶,因其歷史上由政府嚴格控制,以官收官銷或官督商銷方式,沿絲路遠銷西北廣大地區,推行“茶馬交易”而得名。茯茶屬黑茶類緊壓保健茶,茶體緊結,色澤黑褐,金花茂盛,茶湯橙紅透亮,滋味醇厚悠長。其消食健胃,殺腥解膩,降脂減肥,降壓降糖,生津御寒的飲用功效為其它茶類所不及,被譽為西北地區各民族的“生命之茶”。

          【歷史淵源】

          唐代詩人賈島在《郊居即事》中寫道: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雨后逢行鷺,更深聽遠蛙。自然還往里,多是愛煙霞。詩中所提“胡茶”因專供匈奴人飲用而得名,也就是現今的“茯茶”前身。陜西作為中華茶葉發源地之一,是茶祖神農“嘗百草”發現茶葉之地,是全國最早的茶葉種植中心和茶文化中心,是“茯茶文化”的開創之地。

          茯茶出現于北宋神宗熙寧年(1068-1077)左右,定型于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當時明王“以(茶)制戎狄”,立茶馬司于陜,“以漢茶為主,湖茶佐之”,匯于占地理、交通之便的咸陽市涇陽縣,另行檢做,制磚發酵,運至陜甘等易馬之地。清道光年盧坤《秦疆治略》記:涇陽縣,官茶進關……另行檢做。而檢茶之人,亦有萬余。據查計:涇陽縣經營甘引者五十四家,陜引者三十二家,共八十六家,每年過境磚茶數量多在二百萬斤(“引”是當時官府發給從事茶業貿易商人的納稅憑證)。

          咸陽茯茶產供銷成為政府行為,使陜南茶區有“其民晝夜制茶不休,男廢耕,女廢織”之壯觀。據盧坤《秦江治略》記載:“涇陽縣官茶進關,運至茶店,另行檢做,轉運西行,檢茶之人,亦有萬余?!笨梢姽俨柙诋敃r盛極一時。

          【官茶典故】

          左宗棠,湖南湘陰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曾到涇陽拜謁恩師徐法績。當時涇陽知縣得知陜甘總督要來,特意準備了涇陽的土特產—茯磚茶。左喝了一口,覺得味道特別,就問是什么茶?縣令說,這是本縣所產之茶。左宗棠聽后驚愕,問道:“嶺北自古不禪茶,為何涇陽有茶?”縣令答道,“這是大人故鄉之茶到涇陽加工另行制作的,不知大人習慣否?”左微笑:“原來如此,此茶變得比家鄉的還好喝?!弊笊跏窍矚g。后來還抽空親到幾家茶號專門巡視了一番。之后,湘軍西進甘肅、新疆作戰后,軍中大多將士水土不服。左宗棠令用茯磚茶飲服解之,效果甚佳。戰事平息之后就推行茶務改制,上書朝廷。朝廷準奏后,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主持改革茶務,制定了《變通茶務章程》,改引為票,并在甘肅增設南柜。

          抗戰前夕,涇陽尚有茶廠六十多家,武漢淪陷后,僅余延順、裕民、天泰運、裕興中、昌盛八家。1951年,涇陽以公私合營形式,改造整合老茶行、茶店,成立了涇陽縣人民茯磚茶廠,產品以“紅星”牌人民茯茶向外銷售;1953年涇陽茯磚茶廠撤銷,并入咸陽人民茯茶廠。1958年,緣于“陜西加工茯磚茶,存在原料二次運輸,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則”,中央政府下令撤銷陜西咸陽人民茯茶廠,茯磚加工任務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擔,從此秦地停止了茯茶的加工制作。茯茶在湖南從試制到成功,歷經多年的摸索。安化江南磚茶廠、湖南磚茶廠1942年就開始試制茯磚,因氣候水質等方面差異,發花不好,未獲成功。直到1953年,在陜西茶工、技術人員和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的幫助指導下,經過三年時間的反復摸索和試驗,在中國茶業公司安化磚茶廠(現白沙溪茶廠)試制成功。

          茯茶是咸陽市在茶葉流通中重要地位的見證,是茶人千百年、幾十代人奮斗的結果。

          來源:陜西省茶業協會



          【責任編輯:管理員】
          分享到:

          本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本站原創”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亞太茶業網,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亞太茶業網”。

          2、本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并非出于本網故意,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會加以更正,轉載文章信息未經亞太茶業網證實,僅供參考。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請撥打本網站線:400-668-3836

          777午夜

        2. <button id="eiwrf"></button>
                <dd id="eiwrf"></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