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tton id="eiwrf"></button>
          <dd id="eiwrf"></dd>

        1. 招商·財經第一服務鏈

          中國千億茶市場為何難造“茶葉第一股”?

          發布時間:2023-04-12 10:23:14 來源:亞太茶業網原創 作者:亞太茶業編輯部

          簡介:中國茶葉、八馬茶業等茶企尚在A股市場排隊等待,對于“茶葉第一股”你看好哪家茶企?不妨留言聊聊吧!

          引言:長時間以來,傳統茶企在資本市場中一直不受待見,A股“茶葉第一股”至今仍懸而未決。一葉見方寸,一股現萬千,隨著全面注冊制改革的推進,時隔兩年,茶企沖刺資本市場的故事似乎有了點轉機。 

          圖來源:中茶

          今年2月28日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茶葉”)完成IPO平移,更新招股書再次全力沖刺滬市主板IPO,并獲上交所受理。此外,瀾滄古茶也在全力以赴轉戰港股IPO,而八馬茶業也重啟沖擊深市主板IPO,A股“茶葉第一股”爭奪硝煙又起。

          中國是茶的故鄉,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和廣闊的市場空間,與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及龐大的市場需求相比,在3000億的茶葉市場里,A股“茶葉第一股”之位遲遲未決,這值得深思。面對幾家茶企相繼闖關A股,這次“茶葉第一股”能否順利誕生?中國茶葉是否有望順利折桂?我們接著看!


          中國茶葉已獲受理

          三個階段,見證“茶葉第一股”爭霸風云

          2013年,國內A股“茶葉第一股”的爭奪正式開啟。

          2013年1月,安溪鐵觀音集團IPO,因為業績超常增長、隱瞞關聯交易等問題被否決。安溪華祥苑則在通過初審后,主動終止了上市進程。在此之后,在新三板掛牌的黃山謝裕大茶葉等公司,也先后對主板IPO發起過沖擊,結果都是鎩羽而歸。

          2020年,“茶葉第一股”爭奪戰迎來首輪高潮。

          2020年6月,中茶股份率先遞交申報稿,7月,瀾滄古茶的招股書也同樣出現在了證監會的官網上。11月中國茶葉在遞交申報稿5個月后,等來的是證監會的 69 條意見反饋。而原定2021年6月3日上會的瀾滄古茶,在上會的前一天申請撤回了申報材料,并主動放棄了審核。八馬茶業也因為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比重小、成長性不足等問題,在深交所的連番問詢下,主動撤回了IPO申請。

          近期,隨著A股注冊制的全面落實,茶企上市似乎迎來新的轉機。

          今年2月,上交所官網顯示,中茶股份不僅更新了上市進展,且公開募股申請也已被受理。八馬茶業雖放棄創業板,但在深交所主板遞交的IPO申請顯示已被受理,而其招股書也同步做出了更新。反觀瀾滄古茶,因多次沖擊A股無果,目前已轉戰港股。

          中國是世界茶葉大國,但偌大的中國茶葉市場時至今日也未能成長出明顯的行業巨頭,A股至今也未能順利誕生茶葉上市公司,而港股目前也僅有龍潤茶、天福茗茶、信陽毛尖等幾家企業,這場看不見硝煙的“茶葉第一股”爭奪戰仍將持續。

          三度沖擊IPO,中國茶葉“折桂”道阻且長

          背靠中糧集團,手握幾乎全品類茶葉產品及強大的供銷網絡,中國茶葉被視作業內極具實力的“A股茶葉第一股”競爭者,雖然是繼2020年6月首次遞交申報稿遭拒、2021年2月更新招股書進度中止后的第三次沖刺,但中國茶葉IPO重啟仍然備受業內關注。

          圖來源:中茶

          中國茶葉源于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國茶葉公司,是新中國第一家國有茶葉公司和貿易系統中最早建立的全國性專業總公司,統一經營和管理全國茶葉的收購、加工、出口和內銷業務。

          中國茶葉旗下核心品牌為“中茶”,另外還有“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倉”“龍冠”等子品牌,業務涵蓋國內主要茶類,包括烏龍茶、黑茶(主要包括普洱茶、六堡茶及安化黑茶)、花茶、紅茶、白茶、綠茶及相關制品等。

          圖來源:招股書截圖

          上一次中國茶葉計劃募資5.4億元,將分別用于云南普洱茶產能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及品牌建設項目。而據最新版招股書披露,中國茶葉本次上市擬募集11.4億元,募資金額明顯翻倍。實際上,本次募投共計三個項目,包括擴大云南普洱茶產能、建設營銷網絡和品牌以及補充流動資金三項,前兩個項目的金額均與前次IPO相同,只是多出了補充流動資金項目的6億元。

          從最新版招股書來看,中國茶葉似乎要將普洱茶擴產作為重點來抓,而普洱茶是中國茶葉銷售行列中的核心產品之一,這么看來,中國茶葉此舉也不無道理,但細細梳理不難發現這一戰略同其普洱茶銷售比重有關,而普洱茶在中國茶葉2021年銷售占比已超過40%。

          圖來源:招股書截圖

          不過,最新招股書資料顯示,2019年—2022年 1—6月,中國茶葉主要產品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58.71%、61.60%、71.43%、75.49%。公司產能利用率并未滿產,很難從這一數據看出擴產必要性。

          但為了進一步擴張普洱茶產能,中國茶葉還是在2019年對鳳慶六山茶葉有限公司進行股權收購。并于招股書中表示:“由于近年來普洱茶市場情況持續向好,而公司普洱茶產能不足,為擴充公司紅茶及普洱茶的產能,公司決定在鳳慶收購一家具有茶葉生產加工能力的標的公司?!?/p>

          縱觀近幾年,雖遭遇三年疫情磋磨,但普洱茶市場的表現仍然蓬勃。相較于其他茶葉品類,普洱茶被認為獨具的投資收藏屬性,導致其價格持續走高,盈利空間較大。但最終普洱茶在中國茶葉大市場能分到多少份額,與茶企自身的資源稟賦也息息相關。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2年1—6月中國茶葉普洱茶產品產能利用率分別為30.97%、43.35%和79.44%。

          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第二大普洱茶公司瀾滄古茶2017年至2019年產能利用率便已達到90.31%、85.80%、87.35%;同樣出品高端普洱茶產品的八馬茶業2019年-2021年產能利用率也由94.18%上升至99.51%。相較之下,中國茶葉產能似乎是還沒充分利用就已進行數次擴產,這一舉動不得不引發業界的諸多質疑。

          圖來源:招股書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茶葉將產能募投重點放在普洱茶,但普洱茶價格在報告期內卻有波動。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普洱茶銷售均價分別為218.44元/kg、356.03元/kg、374.87元/kg、282.79元/kg。同期普洱茶銷量分別為167.91萬kg、166.65萬kg、212.1萬kg及160.64萬kg。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中國茶葉旗下普洱茶銷售均價及數量波動較大,售價每公斤相差已超百元。眾所周知,核心產品銷量與售價波動會直接影響產品體系整體毛利率。

          圖來源:中茶

          例如2021年,中國茶葉普洱茶毛利率較2020年上升9.73%。公司解釋稱系2021年毛利率較高的號級、大紅印、八八青等中高端普洱茶銷量提升,銷售占比提高。而2022年1-6月,由于上述部分產品銷量下降,導致該類中高端普洱茶的銷量占比下降,從而該公司普洱茶整體毛利率出現回落,降幅達4.61%。綜合來看,中國茶葉想要提升公司營收增長性與穩定性,押注普洱茶項目擴產并非最佳選擇。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茶葉毛茶和精制茶采購渠道為以外購為主,自產為輔。茶葉鮮葉采購渠道包括自有基地自產、向托管茶園及農戶等采購。顯而易見,除擴產問題外,高度依賴外部采購也是中國茶葉格外凸顯的問題之一。

          最新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1-6月,中國茶葉原材料尤其是精制茶主要依賴外部采購的情況并無明顯改善。其中茶葉鮮葉的自產率由2020年的54.83%下降到了2022年上半年的13.8%;在此期間,毛茶的自產率由0上漲到了3.6%;精制茶的自產率由6.7%上漲到了11.86%。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信息,2021年,中國茶葉的黑茶銷量為0.37萬噸,市場份額為1.06%;烏龍茶的銷量為0.43萬噸,市場占有率為1.89%;紅茶的銷量為0.44萬噸,占據1.3%的市場份額;白茶的銷量為0.04萬噸,市場份額為0.57%。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1年普洱茶產品產生的收益計算,瀾滄古茶的市占率為2.8%,業內市占率最高者占據了12.9%的份額。目前,中國茶葉未公開過其普洱茶產品市占率,但從該公司旗下黑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和六堡茶)僅1.71%、0.97%、1.06%的2019-2021年市占率中不難得出結論:在行業普遍原料外購的情況下,中國茶葉市占率仍遠遠低于同行。

          由此看來,茶企原料外購的問題或也將成為中國茶葉沖擊上市的一道壁壘難題。

          綜上來看,茶企難上市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但茶企的多番奮力沖刺也值得被肯定,之所以茶企上市困難重重,究其原因在于茶葉是一個高度分散的行業,競爭激烈(品牌、工藝、規模、消費群體等競爭),每種茶都有各自的市場,對應有明顯的成長瓶頸;較高的上市門檻,能控制A股茶企的涌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擠占資本市場資源分配的現象頻發。

          中國茶葉、八馬茶業等茶企尚在A股市場排隊等待,在此也祝愿他們能如愿折桂。對于“茶葉第一股”你看好哪家茶企?不妨留言聊聊吧!

          圖來源:中茶,版權歸原作者
          資料數據來源:中茶、上交所官網、新浪經濟、每日經濟



          【責任編輯:管理員】
          分享到:

          本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本站原創”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亞太茶業網,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亞太茶業網”。

          2、本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并非出于本網故意,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會加以更正,轉載文章信息未經亞太茶業網證實,僅供參考。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請撥打本網站線:400-668-3836

          777午夜

        2. <button id="eiwrf"></button>
                <dd id="eiwrf"></dd>